尹桂君:锡林郭勒大草原驰名世界,可利用天然草原1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祖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拥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盟委和自治区检察院工作部署,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强执法司法协作联动,积极参与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锡林郭勒盟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贡献检察力量。

2023年7月8日全区检察机关草原保护协作统一行动推进会在锡林郭勒盟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永君将乌兰牧骑公益诉讼宣传队队旗交给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我们立足长远、久久为功。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自2018年开始,结合助力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草原休禁牧监管、湿地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先后制定出台了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保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两个五年规划”(2018-2028),为推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接续发力、纵深推进。2023年以来,全盟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案件421件,两级院所办理的3件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4件案件被自治区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草原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入选“2023年度全区首届法治为民创新案例”,1个集体分别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表彰奖励,切实做到以法治手段把生态红线划得实、底线守得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检察机关坚持上下一体、内外联动,携手打好协同保护“组合拳”。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与盟中级人民法院于2024年第50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草原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4件。锡盟检察分院撰写的《对我盟草原药用植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获锡林郭勒盟委、行署肯定,行署结合情况部署开展“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二连浩特市检察院撰写的《跨境野生动物救护、保护问题的公益诉讼检察调查报告》获市委、政府支持,推动成立全区首个边境地区“野生动物收容公益救护中心”。在检、府合作下,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办理的西乌珠穆沁旗跃进煤矿破坏生态环境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司法保护协作力度,全盟两级院与河北省张家口市以及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地检察机关分别签订跨区域协作机制10个,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同心圆”越来越大。
草原生态保护工作需要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针对锡盟草原面积大、人口分散的实际,全盟共建立“公益守护人驿站”20个,“微信检察室”13个,聘请包括“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在内的270余人为公益守护人,有效拓宽群众诉求反馈及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在2024年和2025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公益守护人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和全国人大代表额尔敦达来为草原生态保护和公益诉讼工作发声,共话发展蓝图。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出台《锡盟检察机关乌兰牧骑公益诉讼宣传队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与乌兰牧骑公益诉讼宣传队力量,更好促进“乌兰牧骑红”与“检察蓝”深度融合,在草原深处传递出检察公益诉讼“好声音”。

2023年7月,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检察院聘请全国人大代表额尔敦达来为公益守护人。

2023年7月,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检察院聘请全国人大代表额尔敦达来为公益守护人。

2023年6月,阿巴嘎旗人民检察院检聘请“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廷·巴特尔为公益守护人。

2022年1月16日“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廷·巴特尔(左一)走进阿巴嘎旗人民检察院视察检察工作。
新时代检察工作需要科技赋能提升工作效果。锡盟检察分院建设草原保护数据监督模型,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航拍及时发现并固定违规放牧证据,与林草等行政监管数据碰撞后形成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纳入指挥平台统一交办、转办、自办,督促整改治理。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依托管理区铁塔视联监测平台,对管理区境内草原生态保护情况实施进行实时监控,结合“12345+检察”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和公益诉讼检察流动车,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统筹兼顾、内外联动的多维管理模式。

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在河流保护中实地勘探。

2024年4月,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深入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实地走访企业并开展普法宣传活动。